文/张英豪
10+1似乎是总结2012年本地剧坛/艺坛“大歹志”再完美不过的象征,因为今年是本地剧场大师郭宝崑逝世10周年,也是滨海艺术中心成立10周年。单独一个”10”已经是完美、完整的象征(就像十根手指、脚趾),是年底总结一年事态、进行反思时恰好的数字。然而10个位置总是不够,也许多个+1的位置,能象征那些漏网之鱼。对有些人而言,+1是留给某位因为各种事故而缺席的特别人物的位置;对我们而言,那是让读者在阅读后思考并添加自己心目中最重要事件的位置(例如某份网志的创刊发布?)。
事先声明,以下是我个人心目中的10+1“大歹志”,不具指标性,也没能面面俱到:
2012年是新加坡戏剧家、艺术活跃分子、公共知识分子郭宝崑逝世十周年。他的影响力可谓无远弗届——不单影响整个华语剧场,也影响整个本地剧坛;不单影响本地剧坛,也影响国际剧坛;不单影响剧坛、艺坛,也影响整个新加坡社会。
实践剧场为了纪念其创办人郭宝崑,筹划主办了为期一年的郭宝崑节,节目包括剧场演出、学术研讨会、展览等等。很多节目已经圆满落幕,不过《实践郭宝崑》展览会在国家博物馆一直展出到明年2月;剧艺工作坊根据郭宝崑与妻子吴丽娟生平创作的英语剧《吴丽娟&郭宝崑》也会公演至明年2月。
后郭宝崑时代,本地剧场有哪些变化?我们还需要,还是已经拥有另一位郭宝崑了?我们能从他身上继承什么?有没有更多剧场前辈是被历史忽略,但功不可没,值得我们挖掘表扬?这是郭宝崑过世后常被提出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当然没有标准答案。我想他看到我们批判地思考,提出更多问题,或更多复杂面而非答案时,肯定会很高兴(想象他的招牌笑容)。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他面对生活与剧场的态度。
2012年也是新加坡“榴莲型”指标性艺术中心——滨海艺术中心成立10周年。全年庆典“以艺术礼赞人文精神、价值与生命”为主题,以17个重要人文价值为主轴,贯穿全年呈献的17个艺术节与系列节目的各艺术表演活动中。
新加坡艺术中心(后改称滨海艺术中心)的构思于1990年代萌芽;滨海艺术中心成立同年去世的郭宝崑,在1992年曾经写信进《海峡时报》,发表对艺术中心的看法。总的来说,他倡议艺术中心不需依循现有的几种西方艺术中心模式,而可以尝试开拓全新的东方模式。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滨海艺术中心虽然没有像一座东方艺术中心模式所可能的破天荒,但还是在首十年茁壮成长、发光发热,并扬名国际。我们必须承认滨海艺术中心作为场地提供和活动主办者,对形塑过去十年来的本地艺术景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过,各大城市的艺术中心随着全球化而均一同化,欠缺明晰的身份;滨海艺术中心也许需要在接下来的十年,确立自己独特的身份。
欲知更多详情,请浏览滨海艺术中心10周年庆官网。郭宝崑关于艺术中心的两篇文章分别是Home for Varied Cultures (P146)和Heart of the Arts: Building on East and West (P147-151),收录于《郭宝崑全集:第七卷⋅论文与演讲》(新加坡:实践表演艺术中心、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年12月)中。
2010年3月,新加坡政府公布,为了检讨我国的文化发展,他们将进行一项大规模的艺术与文化策略检讨(Arts and Cultural Strategic Review, 简称ACSR)。今年二月份,检讨委员会终于完成、发布检讨报告书,描绘政府至2025年的艺术文化愿景。报告书的其中一个建议是使大众能更容易接触到艺术,和政府退居幕后,让社群主导文化景观的发展。另一项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书也建议检讨新加坡艺术理事会、国家文物局以及国家图书馆所扮演的角色,更好地协调它们的功能,以更迅速有效地回应社群的需要。
后见之明,我们可以从ACSR检讨报告看到政府文化政策的焦点转向“社群”,并因此连锁反应似地在2月份后催生一系列改变本地艺术景观的政策与事项。虽然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应该进一步深思政策实施的方式与其中的牵连,特别是当“社群”这一概念可能遭滥用,而被误解、扭曲时。
欲知更多详情,请前往ACSR官网。附上两篇讨论报告书的社论供参考——《文化艺术不可或缺》和《为何艺术,从何文化?》。
今年3月,《海峡时报》一篇报道的标题《解除剧场禁烟令》("Smoking Ban Lifted for Plays")其实有些误导失实——事实上,国家环境局只是一次性破例为国际知名电影导演蔡明亮阔别舞台27年的剧场三部曲《只有你》解除剧场禁烟令。
新闻发布后,有人马上举出本地艺术家罗子涵在1月份新加坡艺穗节的演出Cane相提并论。罗子涵在该演出进行中离开剧场,到剧场所在建筑的抽烟角落表演一场吸烟的戏码,以具艺术性与创意的方式抗议剧场禁烟令。
国家环境局解释这一次性破例时指出,《只有你》三部曲并没有鼓励抽烟,且香烟点着的戏份也会保持到最低限度。这样的解释当然无法说服所有人;有些人就指出罗子涵的Cane也符合环境局提出的解释,但环境局并没有为他破例。无论如何,《只有你》的破例其实已经为未来协商突破了缺口、打开了可能性。
欲知更多详情,可浏览英文报TODAY线上的艺术专栏,并请留意罗子涵在该专栏文章后的留言。他的留言带出整起事件背后更大的牵连与影响。也附上相关的华文社论。
本地女艺术工作者Samantha Lo(创作艺名为SKL0)今年6月份以她一系列圆形贴纸与“My Grandfather Road”(我阿公的路)路上喷漆,掀起街头艺术与破坏公物之间的不解争议。警方以破坏公物罪名逮捕并起诉她,而约14000网民则签署请愿书呼吁有关当局从宽处理。对某些人而言,她的作品无疑是优秀的街头艺术创作;对另外一群人而言,她的作品只是恶意的公物破坏;更多的人则认为她的作品具创意且幽默,只是不应该如此发表。
这起事件也引发在规定的空间创作街头艺术是否有违街头艺术游击式、反体制的性质的讨论。最终,这起事件带出了艺术创作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艺术?针对这些问题,当然没有简单方便的答案,而迄今为止,她的刑事案似乎尚未终结。她逮捕后掀起的热烈争论如今已经淡掉,但这些问题总是有更多对话的空间。也许我们应该正视她的艺术创作与理念才下任何判断。她无疑是位认真的艺术工作者。
欲知更多详情,请阅读《联合早报》记者王舒杨的报道转载。也请浏览Samantha Lo创办的网志RCGNTN,和她的创作官网。
自1977年便开始举办的新加坡艺术节今年6月宣布2013年停办一年,以让主办机构国家艺术理事会(艺理会)重新检视和制定艺术节未来的运作模式。这也是为了让艺术节贯彻今年2月份发布的ACSR报告书倡议的方针。艺理会表示艺术节有潜力成为一个全民都能参与的艺术节,并在节目策划、组织和合作等方面,让本地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团队有更多的参与。他们会成立一个由艺术群体和各工作伙伴组成的检讨委员会,以探讨艺术节未来的发展。一个全新的艺术节预期在2014年回归。
除了新加坡艺术节,新加坡目前是否已经拥有太多其他的艺术节?新加坡艺术节是否已经失去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例如滨海艺术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目前每年举办15个艺术节,并长期引入国际级制作。新加坡艺术节要如何重新定位,以在今天这样密集的艺术景观中站得住脚?
详见《联合早报》的报道转载。
今年11月1日起,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MCYS)和新闻、通讯及艺术部(MICA)将改组为三个部门,以加强在家庭、社会发展和公共沟通等领域的政府职能。三个新部门分别为社会与家庭发展部(MSF)、文化社会与青年部(MCCY)和通讯与新闻部(MCI)。
国家艺术理事会(NAC)和媒体发展管理局(MDA)原本隶属于MICA,但是现在NAC隶属于MCCY(跟人民协会一起),而MDA则隶属于MCI。政府部门的重组会如何影响艺术社群呢?各部门新的方针与职能又会如何影响NAC和MDA的工作?
今年9月,国家艺术理事会(艺理会)宣布新加坡将退出2013年举办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全球最具盛名的当代艺术双年展之一)。艺理会表示需要重新评估未来是否参与双年展,以贯彻新的文化推广方针。艺理会举出在威尼斯双年展租用与经营场地所需的高额经费为退出的主因——回报(国际曝光率)不成正比,而且他们也得为这笔公款负责。
艺术群体,包括艺术官委议员许优美和曾经在2011年代表新加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何子彦,已经联名发表一封公开信给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呼吁当局重新考虑这项决定,并要求当局将做决定的理由与议程透明化。
详见《雅昌艺术网》的报道。英文艺术新闻网Art Radar的报道更详尽;艺术群体发表的英文公开信可见于英文报TODAY线上的艺术专栏。
今年9月17、18日,新加坡首届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研讨会(找不到华文媒体的报道,此尚属新颖的概念在华文世界也尚未流通,暂译“社群文化发展”,简称CCD)成功举行,由CCD(新加坡)、Universo Asia和新加坡理工学院联办,并获得国家艺术理事会的支持。由于研讨会针对的是艺术工作者、社群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媒体并没有大肆报道,这道消息也鲜为人知。然而,该研讨会还是新加坡社群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值得嘉许的是,CCD(新加坡)以及CCD研讨会分别由民间发起的艺术组织与艺术活动。CCD(新加坡)早在2011年新加坡政府文化政策转向“社群”前筹划研讨会。简单地说,CCD是一种艺术实践,融合各种社群艺术的方法与理念,以互相支援。CCD(新加坡)由Felicia Low倡议创办,是新加坡支援社群艺术工作的组织。
详见CCD研讨会官网。
本地英语电影《性⋅暴力⋅家庭价值观》原本被列为M18级别,在10月公演前三天,突然遭禁演。电影现被列为“Not Allowed For All Ratings”(不符合任何级别),即等于在新加坡禁演。媒体发展管理局指出电影中有一场戏,涉及一名华籍导演以带有种族歧视的话语羞辱一名印度籍色情片演员,而那在本地多元文化的社会语境中,是不恰当也绝不被允许的。有些人揣测10月同时期的张艾美(译音,Amy Cheong)事件,导致政府对种族之间的议题异常谨慎。
电影的制作人与演员已经向当局提出上诉。很多网民也认为电影并不具种族歧视的成份,而且在艺术再现上是恰当的。有人也发起了网上请愿书,呼吁当局收回决定。这起事件引人深思,尤其是当局常常以新加坡语境中所谓“敏感”的话题(例如种族、政治、性取向等等)为由审查艺术作品。
详见关于张艾美事件的报道,以及《性⋅暴力⋅家庭价值观》的报道。你也可在TODAY线上艺术专栏看到电影制作团队事后的回应。
对你而言,2012年本地剧坛/艺坛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议题是什么?我肯定还有更多事件/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请你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和意见!与此同时,让我们期待2013年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剧场表演,以及对话!
![]() |
英豪目前是南大中文系硕士生,也是戏剧盒青年支部艺树人的成员。他还从事例如撰稿、编辑、研究、翻译等文字工作。 |